第276章 不服来战-《大夏状元郎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利益分配的问题一谈妥,接下来确实就很好谈了。
    “浪之,既然如此,就不如由你来定一个具体的编撰方案如何?”
    在得到了他想要的利益后,骆斐主动提议道。
    这是明确把主导权交到郑经手里的意思。
    其实这很正常,要知道,编撰标准教材的事原本就是郑经提议的,    再加上张籍又极力推崇他,而印刷的事又缺不了郑经的书局,这主导权骆斐想不让都很难。
    “那我就却之不恭了。”
    而对此,郑经也没有半点谦让的意思。
    他也确实没打算推让。
    要知道,对于编撰教材这事,他不插手则已,一旦插手,那他要编撰的,    一定是一套希望能永世流传的标准教材,    要想做到这一点,就得主编者的水平足够高明。
    毫不客气地说,真要论对四书五经的理解,这世上能有人高明过他?
    基本上没太大可能。
    打个比方说,论对《论语》的理解,如今的张籍可能已经算得上是这个时代的天花板级别,可真要跟郑经比,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。
    道理很简单。
    张籍这边,因受这个世界知识不流通的局限性,因此他所看的《论语》注释版本是相当有限的,能看个五六个版本就很了不得了。
    而郑经那边,所熟悉的版本起码不下十几个,毫不夸张地说,从汉至民国,所有流传到了后世的版本他几乎都熟悉,其中就包括这个时代暂时还没出现的,    宋朝朱熹的《论语集注》,    清代刘宝楠的《论语正义》等经典注解版本。
    这还不是决定差距的重点。
    重点在于,后世的那种学术研究氛围,以及信息的畅通程度,远不是这个时代所能比的。
    打个比方说,《论语》中的一句:朝闻道,夕死可矣!
    同样一句,有人翻译成“早上听说了道,晚上就可以死了”,还有人会翻译成“如果早上听到了道,那么就算晚上死了也可以”。
    怎样翻译或理解才是最为正确的?
    这样的小问题,到了后世,就会有无数专业人士去深入研究,然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,严谨者甚至会就此专门来写论文。
    而这些学术性成果,郑经是可以轻松看到的,这就意味着,他其实是集多家之言于大成。
    在这一点上,张籍是远远没法比的。
    但这也还不是真正的差距所在。
    第(1/3)页